国内大储市场发展迅速,多家储能品牌依托国内渠道资源加大出货布局。2021年国内储能出货宁德时代遥遥领先,储能PCS出货上能电气、科华数据增长迅速,储能系统海博思创、电工时代、科华数据、阳光电源等居于前列。另一方面,各类新技术迭出,共同促进大储行业持续发展。高压级联储能在大容量场景优势显著;储能电站火灾频发,政策不断强调储能安全,液冷、全氟己酮方案受到关注;新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快速发展,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等产业化不断加速;新的物理储能技术层出不穷,光热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示范项目逐步落地。
储能产业链涉及环节包括:储能系统:包含电池、PCS、BMS、EMS等多个环节,具体标的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阳光电源、南都电源、科士达、科华数据等,其中龙头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等出口海外较多;2)工程EPC、并网检测、后期运维:具体标的包括南网科技、阿特斯、林洋能源、宝光电气、万里扬、电科院等。
储能产业链部分代表公司
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2021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MWh)
中国储能PCS提供商2021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MW)
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2021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MW)
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2021年度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MWh)
根据工信部要求,储能型电池能量密度≥145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当前的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技术进入了一个新变革周期,大电芯、高电压、水冷/液冷等新产品新技术逐渐登上舞台,储能系统向大容量方向在持续演进,同时钠离子电池在未来凭借成本优势可能占据一席之位。
储能电池技术趋势
全球储能电芯中国厂商出货领先,宁德时代出货量全球第一。
根据测算,2021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59.9GWh,其中宁德时代作为最大电芯供应商占据榜首,出货量16.7GWh,占比达27.9%;派能科技作为户储龙头,出货1.5GWh,占比2.6%。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出货114.9GWh,同增91.9%,其中宁德时代出货45.0GWh,同增169.5%;派能科技出货3.5GWh,同增127.3%。
1500V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可提升35%+,系统成本降低5%+,系统效率提高0.3%+。40尺的集装箱+280Ah的电芯下,1000V的电池最大装机容量为3.3MWh,1500V可以提高4.5MWh,除了PCS、电池、辅助配件成本可以减少外,人工、地基和土地成本也会大幅下降。近期大型项目,1500V渗透率已超过2/3。
1500V储能系统优势
2.组串式PCS开始规模化应用
组串PCS弥补集中式不足,开启规模化应用。业内目前电池储能系统主要采取集中式PCS,多组电池并联将引起电池簇之间的不均衡,久之并联电池簇中会出现一部分电池实际出力不足,而另一部分超出倍率使用的现象,造成“木桶”效应;而组串式PCS可以实现簇级管理,提升系统寿命,提高全寿命周期放电容量,规模化应用趋势已见雏形。
应用实例1-2:华能黄台100MW/200MWh项目,是国内首个采用组串式PCS架构的大型储能电站(PCS由上能提供);此外山东德州林洋光储3MW/6MWh项目也采用该系统架构(华为提供整套系统)。
应用实例3:国电投油城大庆200MW光储实验平台。上能电气为基地提供了230台250kW组串一体机、数十台225kW与175kW组串式逆变器以及3.125MW集中式一体机、3.15MW集散式一体机等多款机型逆变器。其中250kW组串式逆变器一改传统常规的分散安装方式,通过1MW集成平台设计、进行集中式运维管理模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升了运维效率。
3.头部企业先发优势明显,后进者竞争激烈
储能变流器市场格局仍未定。
根据CNESA,2018-2021年我国排名前十的储能变流器成商企业不断更迭,除上能电气、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等少数企业多年保持领先外,新进入者层出不穷。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拥有产品、渠道、成本优势的企业仍将受益行业高增速,最终脱颖而出。
4 电气拓扑结构
随着储能集成系统容量增加,传统串联升压方案会面临多种问题:
1)大容量下所需电芯数量众多,安全风险较大;
2)随着电芯循环次数增加,电芯本体差异化逐步体现,系统一致性变差;
3)受上述两因素制约,系统单机容量通常有限,随着并联设备增加,二次通信、协调控制变得更加复杂。
大容量下高压级联方案优势凸显。
高压级联方案由多个储能单元构成,采用去并联组合,每个储能单元输出几十到几百伏电压,将电池堆离散化,既大幅度降低了电池堆电量,减少了电池堆内电池单体数量,又大幅提高了系统容量,提升系统安全性。
目前国内掌握高压级联技术的企业:国电南瑞、金盘科技、智光电气、四方股份、新风光等几家,其中金盘科技产品高压级联方案落地较快、容量更大,相关产品率先发布并已获得1.35亿订单。
5 储能安全
行业政策接连出台,储能消防系统发展加速。
锂离子电池中金属锂是已知元素(包括放射性元素)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在汽车领域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给锂电池在储能上的应用埋下了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球已发生超17起储能着火事故,2021年以来国家已经发布了多个涉及储能消防安全的政策,新标准下储能消防的重要性不断突显。
储能安全相关政策
1.玩家众多,多种模式并存
储能集成商现在主要有三种模式:
全产业链布局:电芯、PCS、BMS、EMS均为自产,国内代表企业为比亚迪。
专业集成:集成商从外部采购部件,专做系统集成,该模式国内应用较少,国外Doosan、IHI等为代表;
基于自身产品,由单纯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该模式国内应用最多,代表企业有:1)光伏逆变器切入PCS的生产商锦浪科技、固德威、德业科技等;2)动力电池切入储能电池的生产商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3)由电力设备、电子设备切入PCS/BMS/EMS等部件的生产商金盘科技、科士达、科华数据、宝光股份、科陆电子等。
2.项目资源、客户资源是重要竞争点
项目资源
已建设的项目、已获取的订单是对公司既有实力的有效证明,对未来订单获取具有指引作用。同时,长期来看,储能项目并网点资源有限。
3.玩家众多,参与环节有差异化
储能集成商通常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全线布局,但通过对已有项目、在手订单拆分,我们认为不同企业仍各有侧重,市场呈现差异化竞争态势。
可用资源丰富,钠电池性能优于锂电池,综合性价比较高。
钠电池快充性能优异(常温下充电15min电量即可达到80%)、低温性能良好,常温条件下循环寿命为4k-5k次,能量密度持平铁锂。2022年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量约为8900万吨,一半以上分布于南美洲,我国锂资源总量为510万吨,全球占比仅为6%,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而钠的地壳丰度远高于锂且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海水中即含有丰富的氯化钠。
钠电池相较铁锂和5系三元单瓦时成本分别下降45%-55%左右,商业化进程加速。
我们假设钠离子电池电芯材料、壳体材料用量以及制造费用和磷酸铁锂电池一致,采用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的钠电池电芯单wh材料成本分别为0.27/0.22元,若计入箱体和制造费用,假设合格率为90%,则单wh成本分别为0.47/0.42元,相较磷酸铁锂电池的单wh成本(0.8元)和NCM523电池(1.04元)分别有45%和55%左右的降幅。
2.液流电池长时性能更优
液流电池正负极电解液分离,性能优异,铁铬、全钒为两大商用方向。
液流电池是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环境)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根据电极活性物质的不同可分为铁铬、全钒、锌溴等,铁铬和全钒两种为目前主流商用方向。
铁铬电池循环寿命超长,运行温区较广,降本在即。
2022年全球铬铁矿资源量约120亿吨,南非占据半壁江山,我国与铬矿开采国均保持正常的贸易合作,供应格局尚可。铁铬液流电池毒性和腐蚀性较低,理论循环次数可达万次以上,整体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年以上,成本方面,未来综合成本或可接近抽水蓄能。
3.光热储能:调峰调频优势独具
光热发电作为储能具有天然优势。
太阳能光热发电机组既具备同步电源特性,同时配置了热储存系统,因此既有一次调频的功能,同时也能进行二次调频。根据我国2018年投产的三座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验收结果,光热机组调峰深度最大可达80%;爬坡速度快,升降负荷速率可达每分钟3%~6%额定功率,冷态启动时间1小时左右、热态启动时间约25分钟,调节性能优于煤电。
4.重力储能:在物理储能中成本占优
重力储能是一种机械式的储能,主要原理是基于高度落差对储能介质进行升降来实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
重力储能优势:1)初始投入成本仅需约3元/Wh,低于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成本。据测算,重力储能度电成本约为0.5元/kWh,低于绝大部分电化学储能系统,在成本上具有优势;2)安全性高,对建设环境要求不高,对环境破坏小;3)寿命长,重力储能平均寿命约30-35年,接近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
中国天楹:我国重力储能先行者,首个重力储能项目已签约。2022年1月30日,中国天楹控股子公司Atlas与重力储能技术开发商瑞士EV公司签署了《技术许可使用协议》,根据协议,EV授权Atlas在中国区独家使用许可技术建造和运营重力储能系统设施。5月20日,该项目落户如东,是我国首个储能示范项目,规模为26MW/ 100MWh,项目的签约有望加快我国重力储能行业进展。
5.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较为成熟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相对较为成熟。
压缩空气储能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报废矿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或新建储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相比兴建钢罐等压力容器储存的方式,利用盐穴等地下洞穴建设大容量电站,将显著降低原材料、用地等方面的成本。按照工作介质、存储介质与热源可以分为: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需要补燃)、带储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液气压缩储能系统等。
6.飞轮储能位于商业化早期
飞轮储能是新型储能技术之一,处于商业化早期。
通过电动/发电互逆式双向电机,电能与高速运转飞轮的机械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与储存。飞轮储能具有使用寿命长、储能密度高、不受充放电次数限制、安装维护方便、对环境危害小等优点,可用于不间断电源、应急电源、电网调峰和频率控制。但目前飞轮储能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能量密度低、静态损失较大,现仅处于商业化早期。